科研动态--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生天地
Community life

学工动态

【媒体生工】敢“颠覆”能“颠覆”,江苏学子“创劲”足

来源:新华日报 郑焱 叶真发布时间 :2023-04-18 点击量:

4月9日,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团队成员们捧起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冠军奖杯,这也是江苏高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上夺得最高荣誉。

记者了解到,在本届大赛中,我省高校共有171个优秀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121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现场赛,斩获金奖60项,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

颠覆性技术夺冠

各赛道全面开花

“获得冠军,更多源于热爱!”4月13日,载誉归来的“光影流转”团队在南京理工大学接受媒体采访时,项目负责人、南理工电光学院2019级博士王博文说。

当前,我国夜视成像技术面临多种发展难题,一些国家对相关核心器件和高性能产品长期实施垄断与技术封锁。“光影流转”团队以“计算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前沿科学探索,聚焦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成功解决了视场与分辨率之间的矛盾,研制出国际上首台基于计算成像原理的超高清红外热像仪,打破了红外成像长达20年之久的“百万像素”分辨率“禁锢”,创造了红外成像的“亿像素”世界纪录。

“团队自主研发颠覆性技术,使夜视成像分辨率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产品聚焦探测、视频安防和手机影像市场,商业模式清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大赛评委、北京视记云创投董事长秦鹏评价。王博文说,当前产品核心部件全国产化,达到全链路自主可控。

除了获得总冠军,在本届“互联网+”大赛分设的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中,我省高校都收获了金、银、铜奖,表现不俗——

投身新兴产业,攻克关键技术。研发碳层薄、结合力强、纯度高、制备工艺环保简单的新型镀碳铝箔,提升锂电池综合性能,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南京邮电大学“汇能新材——全球镀碳铝箔开创者”团队博士生陈子博表示,该技术已完成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转变,具备量产能力,相关设备也在迭代升级中,为扩大生产规模做铺垫。

关心粮食与蔬菜,南京林业大学的“双碳新模式助力土壤提质增效”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金奖。项目成员、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马欢欢表示,团队研发出农林生物质固碳气化多联产技术,首创生物质定向炭化制备生物质炭技术,用于土壤改良、提质增效、固碳封存,实现能源+固碳的同时输出,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打破国外垄断,弥补关键一环。历经5年研发,江南大学“智善菌群”团队首创人体胃肠道实境仿生技术、食药消化过程精准调控技术和人体生理反馈多维评价技术,研制出国内首款仿生胃肠道反应器。“这套仪器采用可视化工艺设计,可以清晰看到食药品在人体胃肠道消化的模拟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消化数据库,可以准确模拟婴儿以及糖尿病、胃肠癌患者等9种人群的消化环境,从而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和标准。”团队指导老师高敏杰表示

“因为懂得焊接工作的艰辛,所以希望发挥科技的力量让技术更智能。”手工焊接,一项被称作“在钢板上绣花”的技术,技能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焊接人才严重短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焊大师”团队花了2年多时间,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多位焊接老师傅的工艺,分析参数并研制出一套智能化系统和一把经过改装的特殊焊枪,让焊接从“手动挡”升级到“自动挡”。与传统手工焊钳进行综合对比,该项目产品能够节约80%的训练时间、提高30%的生产效率。该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张强勇表示:“原本培养一名熟练焊工至少需要2年时间,有了这套设备,可以让初学者大幅减少对技能依赖程度,降低了焊接操作门槛。”

校地携手

助力“金点子”落地生根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在学习与生活中常会“碰擦”出一些创新的小火苗,如何让这些小火苗变成火堆、燃烧得更旺,就需要高校与地方联合添一把柴,开展“双创”教育给予指导,提供众创空间开展实践,助力“技术小天才”将想法变为现实。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截至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50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省内高校已开设“双创”课程2254门,编写出版“双创”教材570部。

“要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大潮。”南理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茜表示。“双创”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让“双创”教育走向课堂。“我们兼顾让所有学生‘吃饱’、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好’。”赵茜介绍,南理工既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赛事宣讲会、优秀作品经验交流会、商业计划书撰写培训会,也面向重点项目与重点团队群体,开展演讲技巧训练营、“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指导会、校友企业家“一对一”问诊把脉等个性化辅导。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多学科支撑。高敏杰告诉记者,江南大学“智善菌群”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学们需要将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结合,具备综合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形成创新性解决方案。

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让同学们有了更多收获。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焊大师”团队骨干成员、大三学生王庆翔在学校扶持下,正和团队成员共同运营一家公司,并已收获不少订单和不错的盈利。省市创新创业扶持资金也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大胆干。

这个21岁的大男孩未来打算继续运维公司、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提升学历、让自己的视野更宽。他已参加“专转本”考试,根据大赛奖励政策,已经获得升学本科的资格。

“我省高度重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积极完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除了针对获奖选手在升学方面的激励政策外,省赛组委会也为大赛获奖项目提供投融资对接、落地孵化等服务。协助创业企业落户地方、争取地方扶持资金。”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魏永军介绍。

厚植沃土

让创新成果开花结果

“双创”竞赛,是“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双创”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一环。自2015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江苏高校共有36.88万支团队、150.26万人次参赛,累计获得国赛金奖156项,总数居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双创”成果走出校园、走出赛场,成长壮大。

4月9日,上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选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金色庄园——用小草莓托起农民致富梦”团队负责人吴中平,在本届大赛会场领取了“创新创业英才奖”,他的项目已经在江苏开花结果。

“创新创业大赛的专家给予专业指导,让我们了解到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这一年来,吴中平带领团队围绕种苗退化、连作障碍、采后保鲜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还重点推进高架草莓种植模式的创新——以营养土置换传统高架草莓的种植基质且可以重复使用,既提升草莓口感,也降低了农户种植成本。目前,金色庄园已经带动南京溧水等地的7000多户草莓种植户致富,种植规模发展到7400亩,订单合作基地3万亩,年销售额近4亿元。

南京星客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晨担任多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他告诉记者,大赛指导老师和评委大部分来自企业,甚至本身就是创业者。他们具有专业优势,对商业规则也有所了解,其现身说法可以指导学生们少走弯路,当学生们真正接触到创新创业时也可提供帮助。“创业之路艰难,如果有人在前面扶一把,可以让新的创业者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在李晨看来,高校科研团队更擅长源头创新和解决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在落地方面有一些难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卡脖子”难题和“拦路虎”,却不知道如何找到高校内相对应的研究团队。这其实是商业资源和高校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造成的。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可以创造一种友好生态和长效机制——让高校和企业各往前走一步,让高校的强势专业和产业赛道联系更加紧密。


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04/17/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04/17/node_7.html#content_1185960


分享转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

科研动态--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