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生天地
Community life

学工动态

【社会实践】上山下乡!“浙里江山”绘“乡村振兴图”

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文:刘洛君 陆燊佳 图:实践团 审核:林丹发布时间 :2023-07-23 点击量:

“生”入乡村实践一线,“躬”行览乡村振兴画卷。为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17日-7月20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里江山”社会实践团奔赴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江山村及其周边村镇开展“深挖式”“跟踪式”实践调研。实践团由江南大学团委副书记单云婷,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林丹,学工办副主任陆燊佳,辅导员刘洛君及来自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设计学院的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走进浙江乡村基层,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千万工程”经验,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一、执“党建引领”之笔绘“组织振兴”图

夯基垒台,协同共建破解难题。党的基层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乡村治理夯基。“浙里江山”社会实践团队与江山村党支部书记徐新刚,江南大学校友、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选调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杜聪博士座谈交流,了解村情民情和党建引领“微网格”机制推动农村建设的现状,走进村养老服务中心,切实感受空心村改造重点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7月19日下午,武义县泉溪镇江山村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团委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党建引领之下链接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解难题、助发展。

循迹溯源,探访基层治理典范。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7月20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后陈村,作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诞生地,后陈村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被习近平总书记提炼为“后陈经验”,其为基层善治的标本和范本。通过“后陈经验”展示馆参观,团队成员从循迹溯源中探寻逻辑脉络,了解“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到“治国之策”的发展历程,它的产生、推广、革新、深化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趋势和发展规律的体现,构筑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样板间。

二、挥“科技赋能”之墨,绘“产业振兴”图

双向奔赴,共谋助力振兴蓝图。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7月18日上午,社会实践团队与武义县泉溪镇领导举行共建合作洽谈,双方就自身情况及合作发展愿景进行深入交流。武义县委常委、副县长、泉溪镇党委书记韦益毅对当地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介绍并提出双方在党建联建、人才交流、技术支持、产业转型中合作的可能性。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林丹提出将充分发挥高校“双一流”学科优势,带领团队以产业调研、技术指导、教育引导等方式为当地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下乡进棚,共寻产业发展突破。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科技赋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7月18日下午,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泉溪镇江山村生姜种植田间地头,展开实地考察与扎实调研。通过与当地农户的交流和探讨,团队了解到生姜从选种、培育到销售的全过程,以及生姜滞留初级产销模式、未能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的现状。团队成员采集生姜样品带回实验室,计划通过数据分析探索生姜高值化深加工的新路径,尝试创新利用院校资源支持,以科技协同地方实现重塑现代产业体系。

三、辅“文化铸魂”之纸,绘“文化振兴”图

博览风华,体悟传统文化魅力。乡村振兴不仅在于壮大产业、发展经济,也需要塑造灵魂、提振精神。7月19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武义县博物馆,走近国之重光“南宋徐谓礼文书”,这一文书长卷全面展示了南宋官僚制度、政务运作、社会风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南宋徐谓礼文书也是筑牢地方干部管理制度自信的中华文化根基。此外,实践团队还参观武义城市展示馆、婺州窑陈列馆、江南廊桥熟溪桥、老艺术家叶一苇故居等,深入感受武义的历史风韵与文化底蕴。

探寻遗址,传承奋进红色基因。武义县有着厚重的革命文化历史,英雄的故事有口皆碑,红色的印迹随处可见。7月20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武义县水碓后村徐英烈士纪念馆,探寻红色文化足迹。在烈士徐英后代徐雁芳同志的讲解带领下,团队成员一同回顾了徐英24年短暂而又壮烈的生命历程。徐英烈士“活着一天,就要坚持斗争一天”的铮铮誓言,鼓励着团队成员永葆初心、勇担责任。

文化体验,感知民族文化自信。武义县是浙江省畲族同胞聚居相对较多的县域,坚持把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融入百姓生活,融入乡村“千万工程”建设。7月19日晚,一场别具一格的“泉声淙淙溪星向党”草地文化活动在江山村举行。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畲族的嫁娶之礼,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怀、以歌欢娱,畲族精神与畲族特色在仪礼之间展露无遗。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构成了斑斓多彩的地方文化,以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温润着人们的心灵。

四、磨“人才筑基”之砚,绘“人才振兴”图

引智育才,唱响教育关爱大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7月19日下午,依托江山村已有的教育关爱特色品牌——浙里江山有礼讲堂之“爱心晚自修”平台,实践团队中iGEM成员对江山村中小学生开展题为“与微生物共舞:走进丰富的微观世界”科普讲座,带领小朋友们在动画中感受微生物世界的奇特,在讲解中加深对微观世界的理解。现场还通过粘土制作病毒、螃蟹、微藻“冰淇淋”等的教学方式,让科普宣讲“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

访企拓岗,激活人才吸纳引擎。乡村振兴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人才与科技助力解决。7月19日上午,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访企拓岗行动。走进浙江牛头山药业有限公司、浙江骆驼九龙黑茶产业园实地探访,参观企业发展文化、了解产品工艺流程,就产业升级、技术支持、实习就业等内容洽谈交流。团队成员们感受到当地乡贤以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赤诚之心,流淌于心的社会责任感、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

助力乡村振兴,青年大有可为。“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共青团和广大青年指引的发展方向,“浙里江山”社会实践团前往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是一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以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共同绘就的一幅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座谈会现场

走访参观

生姜调研


合影(一)

合影(二)

分享转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

科研动态--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