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发酵之光】发酵工程学科泰斗:檀耀辉

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发布时间 :2020-05-04 点击量:

檀耀辉(1916~1990)原名檀鉴(1939年以前用),安徽望江县人,发酵酿造专家,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学科泰斗级带头人,在我国发酵界享有盛誉。

五驾马车,檀为其一

檀耀辉教授在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主笔编写的讲义、教材(1957/1961

1916年,檀耀辉出生于安徽望江的一个官绅家庭。他自幼聪慧、读书用功,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数学系(今华东师大)就读一年后,却发现自己的真正爱好是生物化学,重新报考进入浙江大学农化系。历经“文军长征”的战时西迁,檀耀辉深刻铭记日寇侵华之害,牢记落后挨打之苦,更是埋头读书,全身心投入学问,以致年轻时就戴上了高度近视眼镜。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受系主任杨守真的赏识,毕业后檀耀辉留校任教。檀耀辉求是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研究精神深受学生好评。他曾在当时微生物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黄海》杂志发表过多篇有价值的论文,他在四十年代就从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騊声先生在《中国微生物工业发展史》一书中,曾经提及檀耀辉是第一个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中国人。

1952年,他以浙江大学讲师的身份来到南京工学院任教,很快完成了从学向学的过渡,成为当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首创发酵学科的骨干教师之一,承担着发酵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酿造工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与教材编写工作。他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俄文版和日文版专业期刊的科技信息,翻译了俄文版的《酒精工艺学》教材,不断吸取国外专业发展新动向和新技术。

檀耀辉(右一)、朱宝镛(左一)、王鸿祺(左二)等发酵学科资深教授与发酵系主任伦世仪讨论学科发展,1984

1958年,因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他随着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迁到无锡,和诸多创建人一起,开始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学科创建。檀老师和其他四位泰斗级学科带头人(朱宝镛、丁耀坤、王鸿祺、吴乃扬)一起,肩负着发酵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重任,他们各自引领着发酵学科五大学术方向的发展,因而被戏称为五架马车。檀老师所领导的微生物教研组教学成果丰厚,研究方向明确,教师队伍后继有人,曾被评为学校的先进集体,檀老师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当面教诲,耳提面命

檀耀辉教授(右)与年轻学者讨论学术问题

希望学生都超过老师,这是檀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发自他的内心,也贯彻在他诲人不倦的整个教育生涯之中。他善于辨别哪些学生和青年教师相对好学、具备潜力,在业务上,他对年轻人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当面教诲,耳提面命。那时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经常把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约到家中,坐在他家小小的八仙桌旁,面对面地讨论学术问题。每当青年学者遇到学术困惑之时,他立马从书架上取下各种宝贝书刊,熟练地翻开对应的章节,向年轻学者佐证他所传授的学术原理。他还会经常翻开英汉专业词典,向学生介绍理解和记忆关键词汇的诀窍,以及如何按照构词规律,举一反三,快速扩大专业词汇量。他熟读英文、日文、俄文的专业书刊,还翻译过不少资料。他对微生物的拉]文名称也非常熟悉,能在学生面前分毫不差地拼读许多工业微生物种属的拉丁文全名,让人十分钦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苦读外文,精通专业词汇的决心。他“授人以渔”的师风,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学生日后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进取。他的学生王骏,就深得老师真传,掌握了“日背百词”的技巧,在短短三两年中,积累了大量英文单词。檀老师经常在其他校友面前念叨那些当年面授机宜的得意广生,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让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粗茶淡饭,勤俭节约

檀耀辉夫妇

檀老师育有五位子女,虽然夫人也有工作,但当年他们工资待遇并不高,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对此先生却从不计较,总说自己很满足现在的待遇,对晋级获奖的机会总是谦让。他的二儿子亦工回忆道: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视,希望我们能够读好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总是告诫我们守本分,读好书,不生事,粗茶淡饭过一生最好。檀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任何享受型的嗜好。就连出差去外地,也极少见他花钱购买当地的特色食品。平时一日三餐,他的饮食也极为简单,粗茶淡饭,最多就是加点川贵地区特有的香辛调料。他衣着朴素,只有两三套外装,涤卡的中山装和唐装的老棉袄,冬天穿的鞋也是最普通的老棉鞋。檀先生对纸张也非常珍惜,在他家中往往拿不出随手可及的简笺,学生们每次求教都必须自带笔记本。檀先生说自己“因为眼睛很近视,便学会用脑子记下知识要点和关键数据,这样也就用不着浪费纸张了”。简朴的生活习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读书、翻译、做学问。

良友天下,开放育才

檀先生在国内微生物学界有着较高的学术声誉,当年屈指可数的几位微生物学泰斗都是他的好友,如山东大学的王祖农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的樊庆笙教授,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焦瑞身研究员,原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周光宇研究员,原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陈琦研究员等业内同行。檀老师在对后辈进行学术指导时经常会提起这些学术权威,并推荐他的学生报考那些知名教授的研究生。檀先生谦逊地说:“我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特别敬仰那些在国外名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依然归国服务的学术权威。”任何学生需要写推荐信,他总是乐此不疲,甚至很多时候是他主动地建议和推荐他的得意学生到有名的科学家那里学习、进修等。现为香港基因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的王骏,就是在檀老师的热心推介下,考取了原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焦瑞身研究员的硕士生,后来又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的博士学位。学生王武留校任教后,也被檀老师推荐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进修学习一年,参与工业微生物生理代谢研究的具体课题,使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檀耀辉教授携微生物学教研室欢送朝鲜访问学者李泰俊回国(1985

檀先生极有远见,他向山东大学提出过互换高年级本科生修学的计划,听说当年参与这一项目的学生早已成长为各校的学术带头人。他策划了应用微生物学方面的大型交流活动,邀请了诸如樊庆笙、周光宇这样的顶级学术权威到母校来演讲应用微生物学的前沿进展。记得当时周光宇研究员讲授的“易位子”(transposition)现象,对我们这些徘徊于学科门户边缘的学子而言,简直就是天书。但现在回想起来,檀先生的邀请之举真是高瞻远瞩啊!就在周先生讲授transpositon的两三年之后,就传来了该学说的创立者一美国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McClintock教授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檀先生为后人铺路搭桥、开阔眼界,培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学术接班人,花费了许多心血,可谓功不可没。

求索不止,成果良多

檀耀辉教授(左三)对工厂生产给与技术指导

檀耀辉教授主持的七五攻关项目《苏氨酸菌种选育及小试、产品分离提取机中试》技术鉴定会(1990))

改革开放不久恢复了高考,接着又恢复了硕士研究生招生。无锡轻工业学院在“文革”之前就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所以属于第一批自然恢复研究生培养的57家单位之一。檀先生和其他几位资深的老教师,理所当然都拥有首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注重将研究方向与工业发酵科技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当时我国的谷氨酸发酵技术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檀先生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他奠定了氨基酸产生菌育种与发酵的新方向,在花甲之年,潜心研究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谢途径,探讨筛选抗代谢类似物的诱变株,分别积累赖氨酸、苏氨酸等,几乎对于必需氨基酸的菌种都展开了成功的选育工作。

微生物教研室首次获得无锡市先进集体全体合影(后排:张炳荣、李华钟、诸葛健、陶文沂;前排:荣建华、王萍、檀耀辉、王保民、王武)

沿着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他培养出好几位优秀的研究生,他们]中有的在国内继续从事氨基酸发酵研究,有的在国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如杨红校友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总署(FDA)的研究员,为食品安全的过程建模和预测分析闯出一条新路,并于2006年获得FDA最高成就奖。檀先生培养的研究生中,好几位后来都成为教授,其中有的还肩负高校的行政重任,如原大连轻工业学院的副院长陈海昌教授,原无锡轻工大学(后更名江南大学)的前任校长陶文沂教授等。

檀耀辉先生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青年时代,他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目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曾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读书,想为民族奋起出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拒绝了去台北糖研所和台北大学任职的邀请,毅然留在大陆,继续在母校任教,准备为建设新中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教育战线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科技人才,同时他在科研方面对我国传统发酵产品及新兴发酵产品的研究和应用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党的教育下,檀耀辉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入党的要求,1980年他参加了民主党派组织一中国民主同盟,这以后他继续靠拢党组织,与党肝胆相照,又多次提出入党申请,1987年他终于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古稀之年实现了三十多年的愿望。入党后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以工作为重,为了早日完成国家七五攻关项目——L-苏氨酸的菌种选育、小试和中试,他推迟手术,提早出院,克服病体折磨,为苏氨酸的小试、中试费尽心血,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檀先生直至病危时,他还困难地握笔向组织上提出建议,仍念念不忘学校发酵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关心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发展方向。他象春蚕那样为发酵事业吐尽了最后一口丝。

分享转发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

科研动态--
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