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正文

【中国青年报】用普通话这把钥匙打开“山门”

发布时间 : 2021-09-01

【中国青年报8月30日】为了迎接一群大学生的到来,独洞村硬是把一场献礼建党百年的晚会推迟了几天举办,只为让年轻人参与到这场晚会中,了解侗族文化,并通过这次机会向村民推广普通话。

独洞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平时很少有外面的年轻人到来。

在收到村干部的邀请后,江南大学的“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队坐了22个小时绿皮火车,1个小时高铁,半个小时汽车,从江苏无锡“颠簸”到了这里。

队长廖闻渊听村干部说过,不少村民不会说普通话,事实上,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晚会开始前,村小的老校长杨司林把廖闻渊拉到一旁,告诉他村里四五十岁左右的人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有人甚至完全听不懂普通话,只能寻求他人的帮助才能和大学生们交流。

这更加坚定了廖闻渊在独洞村推广普通话的决心,“我们来对了!”

现状

在从江站到独洞村的大巴上,朱程辉看了一路的山。这是他第一次见这么多这么高的山。

朱程辉是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队的副队长,他和廖闻渊将调研的首站选在了杨司林家。

杨司林在独洞小学工作了40余年,文化程度高,对独洞村普通话普及情况也十分了解。

杨司林说,村里会唱侗族大歌的人不少,但很少能说标准普通话,“我们侗族大歌有很多韵律因为语言问题很难被传承和传播”。

在独洞村的12天里,朱程辉几乎每天都带着队员们调研。这里的村民平时只说侗语,只有对外交流时才会使用普通话,但因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当地青少年即使能说普通话,也都有很重的乡音。

朱程辉发现,学生上课时遇到不理解的汉字,老师便会用侗语翻译来帮助学生理解。杨司林告诉朱程辉,这在30年前的独洞村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距离独洞村9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青少年普通话水平相对更好一些。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这里,先后走进盐源县和普格县,在当地小学开展支教。“很多小朋友普通话说得特别好、特别标准”,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队长李海龙在普格县小学与学生聊天时发现了这一点,当地对孩子的普通话推广与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相对而言,老一辈人的普通话水平就没那么乐观。一些老人一辈子都使用彝语,想参与这群大学生组织的活动,却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只能通过彝族同学来翻译转述。但让团队成员欣慰的是,许多人的学习兴趣浓厚。

在一次宣讲活动中,一位84岁的婆婆对李海龙说:“如果在我们这样的民族地区,人人都说普通话,那么我们与外界交流就能更方便。”

李海龙记得,这位婆婆经常出现在他们的推普活动现场,还会带来其他村民,并热心进行翻译,“这让我特别有动力。”

破局

李海龙带团队先后去了盐源县民族小学和普格县附城小学,面向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开展普通话教学。

他们提前制作了彩纸教具,通过演示文稿、宣传字卡、图片展板的方式直观展示普通话,采用汉语、拼音和彝语对照的字卡搭配图片教孩子们读写……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李海龙很喜欢与小朋友相处,孩子们并没有他想象中的放不开,反而很主动地与他交流。“很多小朋友跑来向我们要手抄报等教具,说自己很喜欢,希望我们以后常来。”

说起这些,李海龙嘴角的微笑怎么也藏不住,“我们大家都很感动,也很有成就感。”

除了支教,李海龙还去街道做宣传。实践团队先后在盐源县中心体育场和普格县红旗广场设立了宣传点,为周围居民提供“读标语,唱红歌”“党史知识问答”和“四川话与普通话互译”3个游戏活动。

这次去的两个县,普格县推普难度更大,但居民参与度更高。李海龙认为,这是因为普格县居民多为彝族同胞,普通话使用率相对低一些,“或许正因如此,有非常多彝族同胞参与我们的推普活动。”

他将提前制作好的题板递给参与活动的居民,鼓励他们对着镜头回答或唱歌。为了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团队提前采购了大米、面条、油等生活用品,用于奖励积极参与、勇敢表达的居民。

让李海龙高兴的是,有些年长的婆婆、年幼的孩子也能流利地说普通话。他希望不太会讲普通话的村民也迈出第一步,对着周围的人、对着镜头,更沉着自然地说普通话。“我们想通过视频宣传,让更多同胞认识到,学普通话与年龄无关,什么时候学都可以。”

李海龙所在的“石榴籽”团队结束实践后,另一支“石榴籽”团队也踏上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路途。

王婧晗是玉溪师范学院红色石榴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的队长,和团队成员商议后,大家确定了这次推普的策略:针对3类重点推普对象——学前和学龄儿童、少数民族群体、留守妇女,采取定制化的课程形式进行普通话推广。

团队这次去的是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曼哈社区,这里是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包括彝族、汉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白族等11个民族。

王婧晗注意到,这里的少数民族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只会说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缺乏普通话练习语境是她们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障碍”。

针对留守妇女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教育需求,王婧晗带领团队设计了5个主题情境普通话课程,包括家校沟通场景、亲子沟通场景、社交场景、求职场景、生活场景。

她与队员成立了一个微信群——“曼哈凤凰花普通话学习打卡”,每天在群里定时发布语音打卡内容,鼓励留守妇女加入微信群学习普通话,营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

微信群建好后,陆续有孩子家长以及社区的阿姨进群,“我们每天在群里公布打卡成功人员名单,学习打卡持续了1周”,哪怕实践结束,这里也作为交流群持续发挥着作用。

在当地小学支教时,王婧晗也鼓励孩子们多说普通话,回家带动妈妈进行对话。当看到有阿姨在群里勇敢发言,王婧晗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

延续

王婧晗和团队离开曼哈社区时,居民们都对他们恋恋不舍。她向居民们承诺,依旧会在打卡微信群里发布普通话音频和视频资料供他们学习。

“对阿姨们来说,通过集中学习,她们敢说普通话了,相信自己可以说普通话了,也愿意说普通话了。”在总结会上,王婧晗说出了此行的意义。她知道,实践团队总有离开的一天,但阿姨们迈出了学习普通话的第一步,生活中就处处有学习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微信群也成了社区工作人员通知孩子学习情况的地方,持续发挥着作用。除了保持群活跃度外,王婧晗和团队还决定定期回访,了解当地现状。

在李海龙和团队结束推普活动前,前来为他们送行的当地干部说:“以后我们推普也可以多采用你们这种趣味活动的形式。”

结束推普后,李海龙回到了家乡内蒙古呼伦贝尔,他至今记得去接种新冠疫苗时,遇到年长的老人因不会普通话,连基础登记都无法完成,“普通话不仅是必需的,更是必要的。”

他希望团队不止步于此次活动,在之后的线上线下支教活动中,能把普通话推广融入教学,持续跟进,拓宽受益地区和学校,“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支持和帮助。”

朱程辉所在团队也已结束实践活动,他们约定明年还会走上推普的道路,持续为当地村民带去希望。他至今仍会梦到独洞村,以及在那里发生的事。“我们几个人,和小孩儿一起走在山路上,一起唱歌。”

经过这次实践,朱程辉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感触极深。当地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们的普通话也好了很多,“他们会说普通话,能更容易走出去,飞向更远的天空。”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21-08/30/nbs.D110000zgqnb_01.htm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1-08/30/nw.D110000zgqnb_20210830_1-06.htm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210001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enews@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