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江南学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人物>>江南学人

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发布日期:2022-12-09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玉生

徐玉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国家级本科一流线上课程负责人,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主持人,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3项,国社科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人民日报》《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中国反腐败与执政党建设研究》《船·旗·梦》等著作10多部。获省级以上奖项10多项、学校和市级荣誉20多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难度系数更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8%左右,而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占13%左右。十四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的巨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忍耐力的历史磨练。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影响范围更广。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不仅表明中华民族有决心、有毅力、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为世界作出更大的民族贡献,而且表明占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因工业革命和殖民掠夺累积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理论范式和国际格局,宣告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将极大振奋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信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方案和示范借鉴。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不仅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能够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两极分化痼疾,协调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做大蛋糕”中渐进地“分好蛋糕”,灵活运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各类宏观调控机制逐步解决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资本主导着从物质生产活动到思想意识活动的方方面面,这种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意味着人不过是资本的从属,是一种颠倒了的生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民至上的发展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资本只能用来服务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主导社会生活。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彰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样板可学,既没有照搬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也不是从书本上寻找答案,而是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人民也迎来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时刻。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内蕴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认清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挥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优势,不断夯实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基础大厦,但不能因此掉入“经济决定论”的漩涡而忽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的统一,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内蕴义利统一的中华价值观。“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在中华文化话语体系中,“逐利弃义”从来都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孟子亦认为精神乃是人贵于禽兽的标识所在。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不断,中华民族能够于挫折中奋起,精神的力量始终支撑因素。在现代化征程中,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深交融于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义利统一”的中华价值观亦更显其时代价值,成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支柱。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同时,“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但是这种利用和改在只有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不致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天人合一”的价值判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价值理性判断,以“天地与我并生”的共存认知塑造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样态。天地始,而后万物生。天地为万物之母,人类为万物之首。人本身是自然孕育的结果,作为自然界的佼佼者,人生产生活之用度在取之于自然的同时又注意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相处之道中实现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西方现代化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极端掠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为其买单的严重后果。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摒弃西方歧路,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的系统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蹚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映照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中华文明素来讲求以和为贵、和合共生,致力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其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为显著特征,以和衷共济、天下大同为理想追求,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反观仅仅只有244年建国史的美国,却有228年都在打仗。西方现代化“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被压迫民族日渐觉醒日益反抗的态势下,西方又以所谓“价值观外交”为幌子,以“人权高于主权”旗号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以至肆意颠覆他国政权。

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映照团结合作的时代潮流。地球只有一个,世界需要合作。分歧、对立、分裂不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唯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坚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西方式现代化老路,不搞赢者通吃的霸权行径,不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落后的基础上,而是坚持国际事务大家商量办,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共享世界和平红利和发展机遇。中国式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真正实现注入强大的稳定剂和强心剂。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又具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化新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彰显了中国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其他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有益借鉴。


阅读() (编辑: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