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江南>> 正文

新时代呼唤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发布日期:2024-08-30 来源:新华日报 朱飞
资料来源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8月30日】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它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如何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急需强化科技、文化、政策等多方赋能,构建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转型升级为方向,以民营企业提升企业家精神为主线,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赋能发展为保障的新模式,进而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框架。

以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方向,科技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仅占民营企业总数5300万户的2.6‰,而且存在关键技术突破不足、应用场景供给不足、高端人才培养不足等短板,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要满足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需要从四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强化产教融合和人才联动培养,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地方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科研院所人才资源、科研设施、信息平台,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强化学习型企业建设,鼓励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着力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四是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敢于试错的良好氛围。

以企业家精神提升为主线,文化赋能民营企业行稳致远。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处于经济增长核心位置的是企业家,企业家做的就是“创造性破坏”,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的原材料和新的组织方式。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而言,如果说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短期面临的最大软肋,那么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则是影响企业行稳致远的核心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激活了最初的企业家精神,让企业家有了释放才能、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与自由,让这些人变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今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转变经济结构、振兴实体经济,同样需要、甚至比以往更加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存在,更加需要能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爱国敬业的企业领导人、带头人。

具体实施层面,政府可探索实施企业家赋能工程,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策辅导和产业前沿培训。针对传统制造业企业,强化案例引领,发布民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解决方案或案例库,赋能民企转型升级;针对青年企业家实施“青苗工程”,通过实施企业家“千人/万人计划”“儒商培养计划”和培塑优秀“创二代”队伍,打造一批有家国情怀、诚信守法、勇于创新、社会责任与国际视野涵养的高素质企业家。

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保障,政策赋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指出,在经济活动中,信心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其作用可以放大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长期的影响。针对一些民营企业反映的政府帮扶责任不清、主动服务意识不强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尽快明确民营企业发展工作责任体系。通过将民营企业发展、帮扶企业纾困解难纳入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考核体系,制定工作落实时间表和考核激励制度,将国有企业、政府单位“拖欠账款/不按合同履行约定”纳入审计监督“负面清单”,提升各级部门执行力。

针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还不充分的问题,要尽快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做到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市场地位平等。同时,要加强金融、税务、市场监管、人才服务等部门信息协同共享,实现“一网通办”“一键互联”。探索打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与银行信贷评分、项目申报等系统,实现普惠性政策和相应额度信贷“免申即享”。通过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指数报告》《专精特新企业家精神》等成果报告,汇编民营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的解决方案或案例库,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朱飞,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8/30/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8/30/node_4.html#content_1364920


阅读() (编辑:于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