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9月29日】与时俱进,开放包容。9月26日,2024年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精彩谢幕。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新闻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大咖、精英不仅围绕科技与传播提供行业洞察、分享独到见解,还为无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音乐之都”城市新名片、在国际视野中提升城市形象贡献智慧,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为文化产业增加“数字含量”
无事业不产业。在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上,我市与央视网、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就智能影视拍摄制作园合作、数字人工厂落地签署合作协议,京东方中联超清8K和12K超高清公共服务平台华东总部项目、隐数人工智能数字文化项目、哔哩哔哩BLG电子竞技俱乐部项目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彰显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的澎湃活力。
央视网董事长过彤在分享经验时表示,“创意+科技”为文化产业带来无限可能。他说,近年来央视十分注重AI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大型文化创新节目《简牍探中华》中,就首次用数字技术复现2000多年前的扁鹊医书,让千年简牍焕发“青春”。央视网还积极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深入探索AI技术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全面应用,推出《乐队奇妙夜》《“印象”奥运》《兵马俑巴黎奇妙游》等一系列AI创意文化产品,用数智技术为内容创新注入新动能。
今年我市在论坛上发布的全国首个城市政务发布平台形象数字人——“欢曦”,让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眼前一亮。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天生就和语言文字、文化有非常深度的链接。未来,“欢曦”应该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形象,她可以有生动的表情,可以通过交互技术,担当无锡的“旅游形象大使”,让海内外的游客通过与她的互动,随时了解无锡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无锡挖掘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可探索的方向。
数字人“欢曦”,同样给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一带一路”新闻工作委员会主任许红海留下了深刻印象。“无锡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精品。”许红海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谈及如何打造“人无我有”的文化精品,他建议无锡继续用好《二泉映月》这一艺术瑰宝。因为在他看来,音乐是超越国界的语言,《二泉映月》更是拥有感人至深的独特魅力,可以通过让国外音乐家用交响乐来演绎、改编《二泉映月》等方式,把这一代表无锡的经典民乐更好地传颂出去;或是以《二泉映月》为主线串联讲好运河文化、工商文化故事,以此为核心创造更多具有国际传播气质的数字文化精品,为文化传播增加“数字含量”,为数字科技注入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硬核”实力。
以人为核心讲好“无锡故事”
如何塑造好城市形象、提升在国际传播舞台上的“显示度”“魅力值”?在以“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潘霁对他带领团队做的“无锡城市形象研究报告”进行解读。这份课题调研成果显示,无锡在做优城市形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打法”。例如,在国际马拉松等大型公共体育赛事活动中,善于利用各种户外大屏以及移动端手机小屏,大小屏联动造势,形成“全民参与、全城卷入”的媒介景观,壮大传播声量。
对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潘霁建议继续做好“人”的文章,注重“连接人情温暖和正能量,连接烟火气和高大上”。比如,作为世界赏樱地的鼋头渚享誉中外,在制作新媒体产品时,镜头里不仅要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浪漫的烟花,更要有普通市民的身影,例如,可以策划组织汉服秀,让年轻人和老年人穿着汉服在樱花树下赏樱合影,将视觉色彩、江南风情与人们的生活充分连接起来。潘霁表示,城市形象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在纷繁错落的形象资源中去芜存菁,找到无锡最核心、最具代表性和延展性的形象要素。例如,从长三角城市群的维度观照无锡,无锡不仅经济发达,同时又甜蜜、宜居,未来能否从“最‘卷’的城市群中生活最甜的城市”的角度做些文章,都值得去尝试探索。
“为何哈尔滨冰雪旅游和甘肃天水麻辣烫在新一轮的‘城市营销’中火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抓住了年轻人感兴趣的点,抓住了流量。”在许红海看来,城市宣传方面一定要善于调动和激发年轻人的力量,善于在“流量世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创新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楚新此次被聘为“无锡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智库顾问”,他认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还要重视科研智库的有力支撑,不仅要借力相关智库和研究机构,还要培养一批既懂国内传播、又懂国际传播,既懂中文、又懂外语的国际智能传播人才。
凝智聚力打造“音乐之都”
2024“遇见锡引力”城市文化交流活动暨“音乐之都 爱乐之城”无锡SHOW启动式上,“无锡音乐之都促进中心”揭牌。打造“音乐之都”,无锡该如何发力?
无锡乐脉悠长、英才荟萃,是“民乐之乡”“中国二胡之乡”。“无锡音乐资源丰富,尤其在民乐方面,有自身优势,但缺少独立的音乐学院。”潘霁表示,成立音乐学院并非易事,但无锡可以借助周边长三角城市音乐学院的专业力量,形成专业与业余、本地与国际、乐童与成人之间的音乐互动。在他看来,无锡要打造“音乐之都”,最重要的是讲好无锡人生活中的音乐故事,让更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与美好的声音产生连接,让不同城市和国家之间的青少年因为音乐而产生连接,从而激发起不同人群、民族间的交流碰撞。“借助数字技术,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展现多地青年共同演绎一首歌的生动故事,像《无锡旅情》这样曾经流行海外的音乐,完全可以再度流行起来。”
如今,无锡形成了以二胡、口琴、手风琴、竖琴为代表的“民乐+西洋乐”的特色产业集群,无锡交响、民族两支乐团更成为了文明对话的新纽带。“但随着老一代工匠和演奏家的逐渐老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不足,此外,与流行音乐和西方乐器相比,民族乐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较低。”我市打造“音乐之都”专家顾问、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教授沈雷强认为,无锡应重视音乐艺术人才和乐器产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夯实针对音乐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民族乐器教师,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制定专业教师培训计划,邀请知名演奏家和工匠授课,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水平;此外,本地高校可与国内外知名音乐学院和乐器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
近年来,无锡持续提升城市音乐文化内涵,城市音乐文化氛围浓厚。“我市打造‘音乐之都’,家底厚实,正当其时,这是繁荣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大事,更是助力无锡走向世界的大事!”我市打造“音乐之都”专家顾问、著名音乐理论家钱铁民表示,无锡的传统音乐历史悠长,琵琶音乐、二胡艺术、苏南吹打、十番锣鼓,其影响遍及国内外。根据我市的音乐文化特色,他建议在无锡设立国内或国际周期性的民间音乐、当代音乐、流行音乐等展演或比赛,于更高平台展现“音乐之都 爱乐之城”无锡的魅力风采。
本文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http://js.news.cn/
原文链接:http://js.news.cn/20240929/b7ef3e37c488418bb0a4e7d4a5243c9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