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江南>> 正文

祖国需要,我心方向 ——记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陶谦的援非援疆之路

发布日期:2024-11-08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连 荷 通讯员 李亚芳
资料来源 中国食品报

【中国食品报11月7日】“冬恃雪冰寒彻骨,夏凭雨露绿满枝;十年一瞬天山下,恰是黄昏告别时。”8月底,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师陶谦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告别自己10年的援疆工作,也为自己的教师生涯正式画上句号。除了援疆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陶谦还参加了援非任务,期间6次感染疟疾,和死神擦肩而过。日前,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班、党政管理干部强基赋能训练营、学生骨干能力素养提升计划联合主题报告会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援非援疆教师、教育部“银龄计划”参与者、“无锡最美教师”获奖人物陶谦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心的方向”为题,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援非援疆经历。

一段援疆路,一世援疆情

2014年春天,根据学校援疆工作安排,陶谦远赴新疆石河子大学执行对口援疆工作。从江南水乡到天山脚下,“三山夹两盆”是陶谦对“疆”字的趣味解读。他将新疆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山川地貌与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带着师生以图片的形式共同领略克拉玛依的油田、可可托海的秋天、乌尔禾附近的胡杨林、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开都河等美景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氛围。

在石河子大学挂职食品学院副院长期间,陶谦担任两校合作的重要桥梁。“食品是江南大学的优势学科,既然我来到这里,也希望传输更多的江南经验。”为了解教师们的教学情况,他用最短的时间听完学院所有老师讲课,详细记录了每一位老师的特点,并结合江南大学相关课程授课方法与学科发展情况,组织多次教学研讨会,优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完善培养方案。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他走进课堂,主动承担“食品工艺学”“饮料概论”等4门、300多节课程的授课任务,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浅出的讲解、幽默风趣的风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除教学工作外,他更是“授人以渔”,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教师,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援疆工作固然艰难,但他从未动摇。初抵新疆时,陶谦引用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词句表达当时的心情。他说:“这是我对陆游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苦恼表示同情,也表达了自己能来新疆工作的激动和做好工作的决心。”暑来寒往,从2014年前往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到退休后成为石河子大学首批“桑榆再绿工程”教师,再到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首批成员,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妻子和女儿,她们先后前往新疆工作,从一人援疆到全家扎根新疆。10年的时间,陶谦用心书写浓浓“山海情”。

万里援非路,友谊通四海

从郑和下西洋到近代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注定了中非间的缘分深厚。1994年11月至1998年1月,陶谦接受了援助布隆迪共和国的任务。当时布隆迪战乱频发、贫穷落后,疟疾、霍乱等传染病肆虐。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时年35岁的陶谦毅然受命,奔赴布隆迪执行援非任务。3年多的时间里,陶谦和其他专家在布隆迪大学基特加农学院从事援外教学工作,筹建了农产品加工专业和农产品加工实验室,期间经历的困难难以想象,断水断电是常有的事。1996年7月,布隆迪发生军事政变,政局剧烈动荡,西方各国纷纷撤侨,陶谦在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始终坚守援外岗位,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称赞。

由于第一次援非的出色表现,陶谦于2001年再次受命赴科特迪瓦亚穆苏克罗市的国立理工大学执行第二次援非任务,不想再次遭遇政变乱局,期间更是6次感染疟疾,这在当地是死亡率极高的病症。最终,陶谦凭着顽强意志和国内带去的青蒿素从死神手中挣脱了出来,并圆满完成了援非任务。两次近7年的援非之路,陶谦未有半分退缩。

谈及为何接受援疆援非任务时,陶谦回答:“一是义务,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二是兴趣,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三是具备条件,我个人有意愿,也有能力,加上有这个机遇;四是有收获,不仅能够提升自我,还能在伟大事业中服务社会。”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https://www.cnfood.cn/

原文链接:https://www.cnfood.cn/article?id=1854339660484382722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