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 ”,每一位老兵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记忆,都印刻着往昔峥嵘岁月。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人的离去,他们的很多故事无人再提起。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江南大学人武部与滨湖区人武部特成立采访小组,以民兵连为骨干,联合生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共同开展“记录老兵口述历史 传承革命红色基因”走访活动,听老一辈讲述那些建国时期不为人知的往事,抢救性挖掘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点滴,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我只是新四军的平凡一员】
“当时自己参军的时候没想过胜败、没怎么考虑过生活、更没考虑过要拿多少钱的问题,党叫我到哪里就到哪里,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只要好好干就行了。”
李辉,94岁,1942年3月应征入伍。
李辉参加的是新四军二师淮南军区盱嘉支队盱眙大队二中队(后改为连),并于1944年1月25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盱嘉支队共有十个连队,其中负责直接对付日本鬼子的有四个,我就是其中一员,”说到抗日,李辉老人语气依旧激动,尤其是当他回忆自己的第一场战役时,“那场战役是对抗盱眙城的日本鬼子,鬼子当时大概有一百多人,日伪军可能有200多人,我们只有百来号人,但当时一点也不害怕,只想着往上冲。”在盱眙,陆陆续续的小规模抗日战役一直在持续,而李辉也总是“听从指挥跟党走”,奋勇冲在前线,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后,李辉并未停止自己报国的热情,他积极申请去了新四军二师学习深造,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更好的报效国家。通过学习,李辉成为了野站医院的一员,主要负责后勤医疗、包扎工作。“虽然不是前线部队,但也要跟随大部队往前冲,要急救和运输中枪负伤的伤员,风险还是很大的”,他打着手势说,“部队就是一个整体,光靠士兵往前冲没有用,还需要后方的充足补给,我们就是后面的这一块。”
李辉老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新四军生涯,“我只是新四军中的平凡一员,其实新四军们都是为着共产党的胜利不顾一切,战斗不是任务而是使命,唯一的区别是我活下来了而已。”
【我是一名孤儿,感谢部队教会我识字】
“信在手中,国在心中,使命必达”
张世显,88岁,1946年3月入伍。
张世显出生时东北已经沦陷,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饥饿如影随形,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接受教育。在参军之前,张世显没上过一年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在部队有文化教育的课,这才学了点文化,认识了几个字。每个营有一个文化教员,每周上两次课,形式不固定,一般是拿着课本出题让同志们自己思考。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张世显十分珍惜,学习极其认真。他们只能在没打仗时,利用早休时间学习文化,打起仗来,就没有时间学习。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张世显所在的部队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他们一路向北到吉林,从吉林过鸭绿江到朝鲜。张世显还是在第四野战军工兵团营部通信班当通信员,送信传口令。张世显回忆起朝鲜那三年,满是辛酸:“我们在朝鲜的那三年,条件很差,吃不好睡不好,生活实在是太困难。每天还要躲避飞机轰炸,部队到哪儿,我们通信员就跟着去哪儿。我们为了不被敌人发现,都是在晚上送信,送到就往回赶。战士们累了就被天席地,在地上挖个洞,随便找点东西,盖一盖就直接睡觉。”
面对采访,老人谦虚地说:“在前线奋战的士兵才是真的伟大,我就是一个平凡的送信小兵,算不上什么。”
【我参军时,是瞒着家人的】
“我出来以后,我们那个村前前后后有九十多个当兵的,我的叔叔,我伯伯的儿子,都加入了志愿军。当时大家看着部队走过来,心中不免升起一腔豪情,于是村里的男人差不多都加入了志愿军。”
孔宪敏,93岁,1945年1月参军。
年幼时的孔宪敏在农村读了一年书,后来觉得农村读书没出路,于是又转去城里,初中二年级时,七七事变爆发,他的求学之路也被迫终止。正值抗日救亡,他拉着村里几个关系好的同龄朋友,瞒着家人加入了八路军,那时他才18岁。
孔宪敏说,当时部队里年纪最小的才12岁,由于年龄太小,扛不动枪,就当一个勤务兵。从他进部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打仗。当时一个连120人,平均下来两人才能拥有一把枪,各种枪支弹药还都是从敌人手里夺下来的。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孔宪敏又加入了战斗,直到迎来新中国的成立,他激动地说道:“当时,除了高兴还是高兴,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新中国终于成立了!”
【热血澎湃的“小八路”】
“我当初参军时,部队里的人都叫我小八路。刚进部队,就加入了儿童团,儿童团还有团歌,‘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勇抓汉奸……’”
邵谦,88岁,1945年8月份参军。
“参军第二年,我被派去了59师75团3营8连当卫生员。”邵谦回忆道,“卫生员其实很苦,战场上面战士受伤了,卫生员就要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拉下来包扎”。当问及在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有没有害怕时,邵谦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开始肯定是怕死啊,但后来看到那么多同志牺牲了,我牺牲又算得了什么?所以你看解放军从来都是敢于拼搏,大不了就是以死报国!”
后来,邵谦在一次战役中眼睛负伤被送往后方医治,痊愈后,就留在当地的101医院。初到医院因为文化水平跟不上,他积极报了夜校,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一天也不敢落下。这一读就是三年,三年后邵谦凭借着优秀的成绩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被举荐到南京深造。
毕业以后,邵谦又回到101医院,“回来以后,我有了专业知识,心中更自信了,但是也更加谨慎,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记得有一次,308部队食物中毒,一晚上送来18个人。我在那里处理看护了一晚上,一直到他们全都安全了我才去睡觉。”面对采访的同学们,邵谦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学些东西,遇到问题要多看书、多思考、多请教,等你今后工作了,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时间都不多,所以要珍惜现在。”
【跟随共产党,我此生无悔】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鬼子从化德打到了山东,其中有大概一个排的兵力打到了蓬莱,结果当地的国民党部队都从县城跑到了农村。他们名义上说是组织抗日,但事实上日军一来,他们就跑掉,根本不作为。当时我就明白,要抗日救国,只有跟随共产党。”
杨振行,90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阴谋败露,解放战争爆发。八路军需要扩大队伍,号召群众参军,当时的杨振行是一名小学教员,他第一时间报名响应。
“一到部队就打仗,从胶东到华东,完了以后淮海战役,打完了以后再渡江、再解放上海,一直打到解放战争结束。没在上海呆满一年,朝鲜战争又爆发了,我们又组织志愿军在朝鲜打了两年。”杨振行入伍后马不停蹄地打了好多场战役,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部队需要扩大,需要兵员,大家就来部队当兵、打仗,一切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鲐背之年的杨振行回忆起军旅生涯依旧抑制不住激动:“我现在90岁了,如果回到20岁,我还是会选择当兵。因为那个时候当兵是第一需要,国家需要我们。当兵就是我的职业,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否则别的国家会压着我们,不让我们发展。虽然我现在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了,但我依旧无悔70年前的选择。”
记录老兵口述历史,传承革命红色基因,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老兵,是国家的枪支,是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对理想的坚守、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不使人动容。走近这些英雄们,留住历史、留住红色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成立70载沧桑巨变,时代虽已不同,但热血一如往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然交付到青年手中。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不负历史嘱托,怀抱理想,脚踏实地,用汗水致敬青春,用奋斗报效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
部分老兵
老兵接受采访
合影留念(一)
合影留念(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