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彭滟教授应邀在钱伟长楼201会议室作了题为“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国锋教授主持,理学院的部分教师与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彭滟教授从太赫兹技术的原理讲起,分别分享了太赫兹波谱,太赫兹成像以及太赫兹拓展于其他领域上的生物医学上应用,太赫兹具有载波频率高、带宽较大,穿透性好、成像分辨率高,光子能量低、安全性好以及具有覆盖多数物质的“指纹谱”等天然优势,并且可以应用于多学科交叉,应用十分广泛,如物理学、信息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以及化学等学科。太赫兹技术即是科学前沿又是国家重大需求,是各国争相抢占的科学制高点。之后,彭滟教授介绍了太赫兹技术应用于冠心病早筛的具体应用,冠心病代表心脏的一部分堵塞,该症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并且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早期冠心病临床诊断方法。针对冠心病高分子因子和关键蛋白标志物,采用太赫兹光谱进行快速分析,建立起人血关键蛋白标志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冠心病高风险人群筛查。此外,太赫兹技术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测实现检测其他病情的发展阶段,与质谱技术相比,太赫兹检测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更适合临床筛查和辅助诊断,如血液粘稠度检测,阿尔兹海默症检测,脑胶质瘤检测以及分辨中草药有效成分等方面,并对应研制出多种仪器。
报告结束后,彭滟教授与我院师生就报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彭滟教授的分享,对国内外太赫兹技术相关的研究热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开阔了学术视野。
彭滟,博导,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科研方面目前主要围绕太赫兹波产生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展开。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课题)、两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面上&青年)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迄今共发表国际SCI论文八十余篇,授权国际PCT专利(美国)5项,中国发明专利32项,其中有5项发明专利已进行了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227万。荣获202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20中国发明创新奖金奖。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