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利乳业,从源奶到成品,一瓶牛奶要经历百余项指标检测,其中一项黄曲霉毒素检测,使用了我校食品学院胥传来教授团队研发的技术,“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致癌物质,检测饲料中的生物毒素水平,可以防止奶牛吃了发霉饲料,生产出含有致癌物质的牛奶对人体产生危害”。广东温氏集团、君乐宝等食品加工和饲料生产企业也都使用这一技术,目前该技术市场占有率接近100%。此外,团队研发的莱克多巴胺检测技术和农药、重金属残留检测技术的市场份额也都接近100%。“用我们的技术为食品安全筑起一道 ‘铜墙铁壁’”,胥传来教授说。
书架货架两手抓两手硬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胥传来教授团队始建于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食品安全快速免疫分析技术研究,目前已形成了由3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1名讲师以及1名实验师组成的研究梯队。
走进位于食品学院8楼的团队基地,从培养细胞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到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的生物界面与生物检测国际联合实验室,到与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食品安全检测试剂联合研发中心,覆盖基础研究、技术中试和产业化开发的全过程。
团队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可视化、便携式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新的危害物质发现和风险评估;技术转化与推广应用。一方面瞄准食品安全学科前沿,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加强原始科学与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围绕国家亟需,将纳米传感技术与食品安全快速分析相结合,开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6件,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4件;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省部级一等奖6次。在Nat.Commun,.Acc.8Chem..Res.,.JAC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全部论文他引次数4000余次。2014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团队。
食品安全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在和企业一起制定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方案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反馈的问题指导开展应用研究。团队研究重点放在国家重大需求落地转化,“市场缺啥就做啥”。有些研究是公益性的,需要长期关注,“通过400多批次采样研究发现,包装材料纤维制品中含有某些成分,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危害,正在申请国家标准,提交限制使用的建议,同时开发相应检测试纸。”匡华老师介绍说。团队积极参与国标、行业标准制定,近期将发布两项食品添加剂国标,主要用于饮料、肉制品。
近年来,团队先后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企业技术骨干200多人次。与30余家企业展开横向合作,单克隆抗体制备等50多项专利获得转化,总产值超过20亿元。
“天天见”的导师和适应性强的学生
在胥传来教授团队,学生用“天天见”形容自己的导师,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胥教授基本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找导师。匡华老师用“勤奋”形容这位自己本科时的指导老师,对于团队年轻教师,胥教授要求先进入实验室做两年实验,带领研究生一起做实验,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增长才干。
团队每周召开组会,学生上交周报告,交流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导师给出指导意见。“老师了解每个学生在做什么,大家都是全力以赴”,团队为每个学生定做了实验服,学生说穿上实验服,就会提醒自己进入实验状态,专心致志做研究。团队定期组织文娱活动,形成张弛有度、严慈相济的文化氛围。博士生王文彬说自己很喜欢团队的氛围,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免疫检测,可以做一些实用的研究,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团队目标是不拘一格,培养宽口径、适应能力强的学生”,2014届博士研究生张勋就是最好的代表。张勋从事黄曲霉毒素研究,开始只会做实验,胥传来教授要求他多跑企业,收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在和企业沟通过程中,学习掌握沟通技巧,了解国内外产品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毕业后张勋进入无锡美正生物技术公司做了技术总监。“懂市场又懂技术”,这样的学生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2011年以来,团队培养了16名博士毕业生和24名硕士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食品安全与分析方面的专门人才,其中1名博士毕业生直接被合肥工业大学以“教授”职称引进。团队长期担任《食品免疫学》、《食品分析》、《食品法典与法规》等6门本科生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以及2门留学生课程的讲授。主编了《食品免疫化学与分析》、《食品免疫学》以及《食品安全导论》等多部教材,团队合作指导的1名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2011年以来团队承担江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4项,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5项,指导硕士生2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奖;博士生连续3年3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10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支持。
团队重视学术交流,接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对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单位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胥传来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RSC8Fellow;为《RSC8Advances》、《Food8and8Agricultural8Immunology》两本杂志的副主编。团队中1人为《Science8Bulletin》(MaterialOScience)杂志副主编;1人次获得中组部人才计划,1人次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次获得教育部优秀学者;1人次获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1人次受聘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次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次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打造国内最大食品安全用抗体库
从瘦肉精到三聚氰胺,从多宝鱼到红心鸭蛋,从卷土重来的苏丹红到虚惊一场的特仑苏OMP风波,食品添加剂事件已演变为消费者不能承受之痛。目前国家已批准的食品添加剂达到22大类2500余种,违规使用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化学添加剂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团队目前已制备了300多株食品安全用单克隆抗体,都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对于明知有危害,但是没有列入国家标准范围内的,也将作为今后研究范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最大食品安全用抗体库。”胥传来教授介绍说。
关于团队未来发展,科研方面将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可视化、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展农产品及食品用抗体库的构建及绿色样本前处理新材料研制以及高效食品安全与分析装备和器件的研制等。在团队建设方面,以“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核心理念,强化学科交叉,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优势集群;进一步展开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合作;为优秀人才成长打造良好的创新研究平台,引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核心装备和创新技术方面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食品企业、食品监管机构等合作,积极探索本科生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和学习热情。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力争在建设周期,实现新增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人才以及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新突破。 (舒媛媛)
团队成员.jpg
科研风采.jpg